邦咯島荷蘭古堡
邦咯島的荷蘭古堡(荷蘭堡)是馬來西亞霹靂州著名的歷史遺跡之一,位於邦咯島(Pulau Pangkor)主島的南部,靠近直落尼巴灣(Teluk Gedung)。這座古堡不僅是島上最具代表性的歷史地標,也見證了17世紀馬來西亞海域上歐洲殖民勢力的紛爭與貿易歷史。
荷蘭古堡最初建於1670年,由荷蘭東印度公司(VOC)興建,用以保護他們在霹靂河口附近所控制的錫礦貿易。當時,邦咯島是重要的錫出口中轉站,錫礦來自霹靂內陸的拉律(Larut)與近打(Kinta)地區。荷蘭人為了防止當地馬來統治者與亞齊人(Acehnese)搶奪錫礦資源,於是選擇在邦咯島上建造這座石造要塞,用來儲存錫礦及防禦外敵。
圖:https://pangkor-island.com/
古堡的結構以當地花崗岩與石灰石 為主要建材,牆體厚重堅固,呈長方形佈局,中央設有儲藏區,四角建有瞭望塔與射擊孔。雖然規模不大,但佈局合理,反映了當時歐洲軍事建築的特色。荷蘭人也在堡內駐軍,以守衛倉庫與港口。然而,古堡多次遭到當地馬來人與亞齊勢力的攻擊,尤其在1690年 一次大規模攻擊中,荷蘭駐軍被趕走,堡壘也被破壞。
圖:https://pangkor-island.com/
直至1743年,荷蘭人再次返回邦咯島,重建古堡並重新設立駐守點。重建後的荷蘭古堡更為堅固,並在周圍加設圍牆與防禦設施,以鞏固他們對錫礦貿易的控制。不過,這座堡壘在19世紀初荷蘭勢力退出馬來半島後逐漸廢棄,最後只剩下遺跡留存至今。
圖:https://pangkor-island.com/
如今所見的荷蘭古堡是經過1973年馬來西亞文物局修復 的遺址。修復工程保留了原始石牆的結構,並增設了小型展示區,介紹荷蘭人在馬來西亞西海岸的歷史活動、錫礦貿易及殖民遺產。古堡外設有解說牌,詳細說明建築歷史、考古發掘過程及當時的生活場景。
除了歷史意義,荷蘭古堡也成為邦咯島的重要旅遊景點之一。遊客可以自由參觀古堡遺跡,感受17世紀的殖民氛圍,並從堡壘俯瞰寧靜的海灣風光。周圍還設有紀念品攤位和傳統馬來小吃攤,為遊客提供休息和拍照的好地方。
圖:https://pangkor-island.com/
荷蘭古堡不僅是一座靜默的石頭建築,更是邦咯島過去與現在之間的連結。它像徵著殖民時代歐洲與馬來世界的碰撞,也見證了邦咯島從貿易要塞轉型為旅遊勝地的歷史變遷。如今,荷蘭古堡作為國家級文化遺產,被列入保護範圍,提醒人們記得這段充滿貿易、衝突與文化交流的歷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