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寶山
“三寶”名字由來是什麼?
三寶山(Bukit Cina)位於馬六甲市郊小丘,相傳明朝三保太監鄭和南下時曾紮住於此,故此山被當地華裔居民稱為三保山或三寶山,在馬來文該山被稱為“武吉支那”(Bukit Cina)意思是“中國山”。
另一說法,在史書《馬來紀年》中,記載了明朝皇帝將漢麗寶公主許配給馬六甲蘇丹,請使者護送公主到馬六甲。馬六甲蘇丹迎娶之後,漢麗寶和隨從當時都住在這座山上,因此馬來人稱它為“中國山”,可惜在《明史》中並沒有相關記載,所以這段歷史仍然備受爭議。
三寶山藏著華人的歷史“寶藏”
根據三寶山資深導覽員出德成指出,三寶山的山脈是源自半島中部的帝帝旺沙山 脈,而站在三寶山上,若天氣晴朗,則可遠眺鄰州的金山,而三寶山就是源自金山。三寶山是由三座山組成,即Bukit Cina、Bukit Tempurung及Bukit Gedong,面積達106英畝,高109尺。山上共有逾1萬2500座墳墓,其中有60座是穆斯林墓碑。整座山也有豐富的歷史,記載中國華人下南洋的移民史,山上許多祖先的墳墓是重要的社會史料。

©️ 講古堂
明朝古墓
汶李(來)氏墳墓
1614年或明朝萬歷四十二年的汶李(來)氏墳墓相信是三寶山最古老的墳墓,盡管墓碑的文字已經模糊,不過整個墳墓仍保存得相當不錯,同時也見證了華人南來馬來半島落地生根及開墾的過程。
黃維弘古墓
1622年,也是明朝壬戌年的古墓,相信是三寶山第二古老的墳墓,墓主為黃維弘與妻子謝壽姐,顯示出華人在400年前已經在馬六甲落腳。
馬六甲歷任甲必丹之墓
馬六甲歷任甲必丹的墳墓也葬在三寶山上,其中就包括甲必丹鄭芳揚(1572-1617)、甲必丹李為經 (1614-1688)、甲必丹曾其祿(1643-1718)甲必丹陳承陽 (1703-1784)、甲必丹蔡士章,又名篤平 (1750-1802)
離鄉背井的華人籍貫社團總墳
早前,從中國下南洋討生活的華人,有些是無依無親,有些是被迫賣豬仔賣到這裡當苦力,一生清苦,到死時可能都無人能送終。各個籍貫會館就設立總墳,為孤苦無依的同鄉人提供墓地,讓他們在異鄉入土為安。
永春公司義塚
青雲亭第3至第6任亭主皆來自陳金聲家族(永春人),因此永春公司義冢就位於三寶山山頂,面向最繁忙的馬六甲海峽,山下則是大馬路,背後則有靠山。若仔細一看,圍籬的石柱更刻有永春公冢界的字眼。墓內埋下五谷,代表著五谷豐收,希望後代豐衣足食,因此早期永春人的生活相當不錯。
馬六甲重要人物的墳墓
楊朝長之墓
楊朝長於1937年南來,與兄侄合營同美有限公司,對馬六甲華教事業貢獻良多。1983年三寶山事件後,時任中華總商會主席楊朝長帶動社團及民眾植樹美化三寶山。
青雲亭四大理事之一姚義海之墓
華人墳墓的風水特色
三寶山上相當特別的墳墓,集合了金木水土火的風水原理,以及南方華人的墳墓習俗,常見墓地建築形式包括有墓龜、墓案、墓碑、墓肩、墓桌(也就是供桌)、墓手,有錢人的墓還有墓案外環。
墳墓龜背的圓形代表金,波浪形代表水,較後則是火形,意味著旺,長形則是代表木,中間的正方形為土,象征著四平八穩。墓丘造成龜背的模型是因為相信烏龜的造型可為後代擋煞鎮宅,並帶來財運、長壽之意,而且烏龜具有長壽的意義。
蓮花裝飾品則代表多子,燈形則象征添丁,希望子孫滿堂。
墓肩和墓手的造型是從墓龜上延伸出來的長形,像是手臂一樣環繞,意思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保佑子孫後代繁華昌盛。
另外,位於上山石階旁有兩個後土(早期稱為福神),代表小土地公,掌管這座墳墓。通常華人義山也有“大伯公”神像,來掌管整座義山墳墓。

©️ 講古堂
華人義山上也有穆斯林墳墓
文史工作者的出德成表示, 三寶山上同時有60余座馬來墳墓,包括兩座來自印尼亞齊的比迪將軍和其部下的墳墓,所以三寶山是最早體現馬六甲為一個多元及和諧社會的最佳見證。目前三寶山已經宣布封山,而目前下葬者,都是在數十年前就已買下墓 穴。
誓死守護三寶山,華人根基絕不移
三寶山是馬六甲華人的共同資產。1685年,馬六甲第二任華人甲必丹李為經集資,向荷蘭殖民政府購買整座山,獻給華社作為義山,易名為「三寶山」,並把管理權交給當時的華社仲裁庭青雲亭打理。從17世紀到20世紀,不同政府要求徵地開發,卻被華社反對,一共歷經了四次的“保山運動”
184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要在三寶山征地造路,亭主梁美吉 據理力爭,當局尊重民意,終作罷論。1860年英國殖民地政府再度以開辟馬路為由,又要征用三寶山,亭主陳明水 (憲章) 極力反對,並與當局展開談判。陳明水集資 1800 元,捐給政府充作修路費,並購贈武吉巴魯山地一段,作建路之用。青雲亭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立約,今後“不得妄取此山一塊土,以永妥華人義冢”
1920年英國政府又想征用三寶山泥土填海,均遭到華人社團的極力反對,並將案件鬧到英國樞密院,最後獲得勝訴,三次保護了三寶山。在1984年,當時的州政府曾想要發展此山地段,最後因為華人社會激烈反對而作罷。此事也讓當時的馬來西亞華人更註重文化的保留及維護,也促使馬來西亞全國華人文化節的產生。
護山運動最強而有力的法律根據
1949年8月24日,以陳禎祿為首的華人領袖,為了避免三寶山主權在日後再度發生爭執,致力使馬來亞聯合邦立法議會通過了《青雲亭機構法令》。同年9月18日這項立法令由馬來統治者及英國最高專員亨利萬尼簽證,統治者所蓋印章,法令明文規定:三寶山的用途是充作華人義山之用,而且是唯一用途。這成為華人社團保衛三寶山的一個最強有力的法律根據。
改觀義山形象,重陽節办登三寶山活動
現在的三寶山是馬六甲文化遺產,三寶山除了是一座義山,更是深藏不露的寶藏,值得後人去挖掘。每年的重陽節由當地華團舉辦的「三山九九,重陽登山」活動,不僅可以遊山踏青,還有導覽三寶山的活動,讓民眾進一步解讀三寶山這座寶藏,揭開神秘的面紗!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