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宅邸變身公共博物館

李潤添是峇峇娘惹博物館副館長,也是第五代峇峇人。博物館當今負責人的大伯,繼承了祖先的遺產,他在英國時發現自己的家與當地博物館有許多相似之處,便決定將家開放成博物館,於1985年成立馬來西亞第一間私人博物館。導覽行程包括遊覽荷蘭街及雞場街。

現有的博物館於1861年時是由曾家所擁有,並由三間排屋組成。曾家四代都居住在這兒,直到1985年 才把其住家改為如今的博物館。該建築物復雜繁多的裝飾和設計呈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多元文化和富裕生活下的時尚感。目前曾清秀先生的後裔依然掌管著這項家業。

©️ S.M Tham/Flickr

峇峇娘惹的豪華居家風格

48號和50號房屋曾是主要寢室和居住地方。52號住屋則是仆人的住家,屬於巴羅克風格的建築物,是典型富裕華人的住家。長型的屋子,屋內又非常寬敞,裡邊有一個天井,可以容許陽光及雨水進入屋內。

建築物裡有些家私非常豪華。厚重的木制家私,皆是以中國的紅木製成的,其設計則融合了中國、英國維多利亞及荷蘭風格,還有擁有豐富的珍珠母鑲嵌了盛開的櫻桃花及各種鳥類的壁畫,屋裡的陶瓷則是這些海峽華人特地向江西省及廣東省,要求定制而進口的。


©️ 馬六甲峇峇娘惹博物館/官方網站

接待廳

曾經專屬於男人的接待廳,墻上大量的華人刺繡凸顯了該家族的根源來自中國。接待廳展現出當時重視父權的社會現象,擁有社會地位的男人才可以在廳中討論事務,而那些婦女們只能透過暗廳裡的窺視小洞來得知接待廳的狀況。

廚房

這裡是曾家女性消耗最多時間的地方,而且只有關系密切的家庭成員才可以進入此地。由於婦女們經常聚集在這兒,因此這裡也成為了婦女們的聊天場所。烹飪方面,由廚師來打點所有的食材,母親則會指點媳婦烹飪曾家的美味佳肴。

祠堂

在峇峇和娘惹的社會中,虔誠的孝心無疑是使家族團結的主要因素,也是讓下一代了解家族的歷史方式,以維持家庭的密切關系。峇峇娘惹博物館至今還保持著祖家的角色,一年7次的祭拜,坐落於祖先的生日,祭日和華人新年前夕。供品都是家庭菜肴。雖然現在都不在以團聚的方式參與祖先膜拜儀式,但是都會以掛念的方式來記住他們的祖先們。

曾清秀家族的歷史故事

曾清秀(司法官員)出生於1865年6月27日,是一名第二代海峽華人。他有一個外號叫做“四眼老板”,因為初期的他掌握著檳榔產業,主要提供給皮革制造業,娛樂性用途的檳榔告以及作為醫藥用途。馬來亞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成為了橡膠產品的出口國,為了跟隨當時工業的腳步,曾清秀便開始改種大量的橡膠樹。

在這間曾清秀的宅邸曾舉辦許多豪華酒宴,並且還有女人和歌舞伴送。1919年,他突然逝世,享年54歲;留下正夫人,三名如夫人和他的兒子曾勝旗。而其兒子自然而然的成為了龐大產業的繼承人。

曾勝旗並不喜歡花天酒地的都市生活,也厭惡吵雜的夜市生活,因此他在1932年搬遷至海灣別墅;在那兒度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歲月。只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勝旗一家曾經短暫在城市逗留。其子女便開始在海外求學或組織了新的家庭。在過後的歲月其實屋便用作為辦公處和祭拜祖先的地方。


©️ 馬六甲峇峇娘惹博物館/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