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陳家宗祠

吉隆坡陳氏書院位於茨廠街和Jalan Maharajalela交界處,創辦人陳秀蓮受到廣州陳氏書院的啟發,與陳春、陳新禧在1896年共同成立吉隆坡陳氏宗親會,並於隔年將八打靈街七間店屋地段租下,按照廣州陳氏書院的規模、結構及佈局,建立了吉隆坡陳氏書院,並於1906年完工。陳氏書院作為吉隆坡市內保留較為完整的粵式嶺南文化建築,揉合家廟和宗祠的特色,見證了吉隆坡以及馬來亞獨立的發展歷史。


©️ MyTravel

起源於廣州西關陳氏書院,建設工程坎坷耗時十年

吉隆坡陳氏書院位於茨廠街和Jalan Maharajalela交界處,常常會讓人誤以為是書院或私塾,但其實是一間陳氏宗祠。陳氏書院的創立要追溯到1894年,其創辦人陳秀蓮遠赴廣州西關參與陳氏書院(陳家祠)的落成開幕典禮,廣州陳氏書院的規模、佈局及結構深深震撼了陳秀蓮,於是讓陳秀蓮萌起了在吉隆坡建設陳氏書院的念頭。1896年,陳秀蓮與兩位先賢,陳春、陳新禧首先成立吉隆坡陳氏宗親會,並於同年創建「雪蘭莪陳氏書院總墓」,同時也開始籌備物色地點興建吉隆坡陳氏書院。


©️ MyTravel

1897年,適逢英殖民政府拍賣土地,陳秀蓮以每洛(Lot)500元的價格,成功標得吉隆坡八打靈街七間相連的店鋪地段,總值3,500元。英殖民政府一方面為整頓市容,一方面為避免發生火災,規定所有標得的土地在一年之內需興建價值800元以上的磚瓦屋。有了土地以後,陳秀蓮隨即派人前往廣州陳氏書院原址勘察,作圖樣繪測,並根據吉隆坡的土地面積縮小原址畫成建築圖。為了讓建築工程更順利,三位創辦人合力策劃從廣州請來畫師、雕工,以及運來大批陶瓷、磚瓦,石料則從馬六甲運來。由於工程浩大,時限一再延後,又三位創辦人在工程期間事業紛紛遭遇不測,導致陳氏書院的工程一再耽誤,最後擱置。

當時一位礦家陳在田參加春祭時經過擱置的陳氏書院,寸草叢生的景象讓他心裡難過,於是祭祖時向祖先祈求,立誓只要他挖出錫產豐饒的「錫米倉」,便將回饋給陳氏書院完成建築工程。結果陳在田如願以償,便將資金投入陳氏書院,終於在1906年完工,1908年獲得當時的參政司亨利·康威貝爾菲(Henry C.Belfield)簽準入伙紙。

命名書院以掩清廷政府耳目,典型廣東嶺南式祠堂建築

陳氏書院之所以命名為書院而不直接稱之宗祠,是因為當時清朝時期,民間成立許多宗祠組織,因對清廷政府的不滿,紛紛散播反清思想,讓清廷官員對民間的宗祠組織活動特別留意。為了不引起清廷政府的猜忌,當時許多宗祠都將名字改為書院,用以掩人耳目。

陳氏書院是典型的廣東嶺南式祠堂建築,設有院子、對稱的樓閣和精緻的磚瓦屋頂,其風格和特色完全依照廣州陳氏書院,惟其規模較小。陳氏書院揉合了家廟以及宗祠的特色,兩者在建築上最大的分別是家廟的屋頂通常會放龍雕,而宗祠一般以鰲祈望後世子弟能「獨占鰲頭」。陳氏書院的屋頂上,不但有兩條雕工細緻的神龍雕像,在龍的後方還分別放了兩隻鰲,由此可見其揉合兩者的獨特風格。

書院正堂德星堂主龕位供奉太始祖舜帝、陳寔公(後人也稱之為德星公)以及開漳聖王陳元光公等聖像。大堂內掛有許多對聯,都是當時德高望重的名人和會館捐獻的。從陳氏書院外觀來看,其墨灰色的磚牆,屋頂上琳瑯滿目以著名歷史故事及人物為題材的陶雕造型,跨入大門頭頂上的彩頭或稱掛牌、掛彩,都是相當典型的廣東建築特色,是吉隆坡市區內迄今為止保存得最為完整的粵式古蹟建築。


©️ MyTravel

歷時四年耗資五百萬修復,新設文物館保留珍貴文史資料

陳氏書院歷經百年風霜,隆雪陳氏書院宗親會於2012年開始計劃修復原貌工程,並在2013年正式動工,修復工程分為三個階段進行,逐一針對建築結構、內外牆壁磚、主殿(舜帝殿)、前殿和內部各處,進行修復和重新彩繪,最終於2017年宣告完成,總耗資500萬令吉。


©️ MyTravel

此次修復工程新設立文物館,於2018年6月開幕,把書院古往今來的歷史面貌呈現給大眾,並將修復後不適合再使用的舊磚瓦、陶雕等展示,另外也展出陳氏書院珍貴的歷史文件和手抄文稿。陳氏書院這座百年古蹟見證了吉隆坡多元民族生活的印記,也在國家獨立的歷史長河中扮演著屹立不倒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