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受歡迎的印度教大寶森節朝聖聖地

  黑風洞(Batu Caves)是個擁有一系列山洞和岩洞寺廟的石灰岩山丘,位於距離吉隆坡北部約13公里的雪蘭莪州鵝麥縣(Gombak)。其名字「Batu」為馬來文,中文意思為「石頭」,源於山丘旁的巴都河(Sungai Batu),黑風洞一名也指稱當地的村名。黑風洞的石灰岩成形於四億多年前,早期被大馬原住民Temuan族當作住所。1860年代,華人礦工為取鳥糞作農業用途而開鑿黑風洞,但直到1878年,被殖民當局和美籍自然學者威廉霍納迪(William Hornaday)發現並記錄後,才逐漸廣為人知。

印度商人皮萊(K. Thamboosamy Pillay),也是吉隆坡馬哈馬里安曼興都廟(Sri Mahamariamman Temple)的創辦人,被黑風洞的主要入口處形似戰神穆魯幹(Murugan)手持聖矛的形狀激發靈感,在神廟洞(Cathedral Cave或Temple Cave)供奉穆魯幹的神龕,於是從1888年起,黑風洞便作為供奉穆魯幹為主神的印度教祭祀場所。1891年,大寶森節的慶祝活動開始在黑風洞舉行,而通往神廟洞的木製階梯是在1920年建造的,1930年完成雙向的272級石階。因信眾和遊客人數逐年劇增,2019年再將石階改為四條步道。黑風洞是在印度以外最受歡迎的印度教聖地,也是馬來西亞歡慶大寶森節(Thaipusam)的重要場合。

由多個山洞和岩洞寺廟組成,石窟探險文化之旅一次滿足

黑風洞有三個主要洞窟以及約20多個小洞穴,最大洞穴是神廟洞,要攀爬272級階梯才能抵達,內有100公尺高的天花板和許多華麗的印度教神龕,往內走至中庭,上方有個巨大的裂谷,陽光灑下照亮整個洞穴,因此也被稱作光洞。


©️ MyTravel

印度文化村洞窟群,展示印度教諸神故事和淡米爾詩人作品

第二個為岩洞別墅(Cave Villa),也稱印度文化村,這個區塊由多個小洞穴組成,入口位於神廟洞的樓梯下方左側,需購票入場。入內第一個會看見Valluvar Kottam洞窟,入口處有大象和牛的雕像駐守,裡面展示著公元前三至一世紀,印度淡米爾詩人泰魯瓦盧瓦(Thiruvalluvar)的詩集《Tirukkural》的對聯銘文,以及相關的雕像和壁畫。與此洞穴後方相連的是爬行動物館(Reptile Galore)。走出Valluvar Kottam洞窟,可以去到另一邊的藝術畫廊洞窟(Art Gallery Cave),這裡展示了印度教諸神的雕像和彩繪,可以了解關於戰神穆魯幹的生平以及他戰勝魔鬼的勝利事蹟,這裡提供語音導覽,對印度教神明的故事有興趣的人可千萬別錯過了。

呈現羅摩衍那經典文本故事,天然陽具石筍Lingam吸引信徒朝聖

第三個羅摩衍那洞(Ramayana Cave,或稱Geethai Upadesam)的入口在Aanjenayar神廟的旁邊,需購票入場。入內後會看到一個43尺高的毗濕奴(Vishnu)雕像,以及13匹黑馬拉著二輪車的模型,十分壯觀。洞內展示的是印度教經典文本羅摩衍那(Ramayana)的故事,以LED燈裝點照亮整個洞穴。另有一條通往高處的樓梯,往上爬可俯瞰整個洞穴,並且還有更深的未被開鑿的區域,讓人不自覺臣服於大自然的浩瀚魅力。這個洞穴最為著名的便是Suyambu Lingam,是自然形成的陽具石筍。在印度廟裡,Lingam就是濕婆神(Shiva)的代表,而在傳統印度社會中,Lingam也被視為濕婆神的力量和潛力,許多信徒都會來此朝聖。

黑洞探險之旅,發現別有洞天的黑風洞

還有一個與宗教活動無關的黑洞(Dark Cave),是由馬來西亞自然之友(Malaysian National Society)負責為參與的探險者導覽。黑洞就位於神廟洞下方,遊客在登上第202級階梯時往左邊看,便可以發現黑洞的入口處,全長兩公里,45分鐘的導覽讓遊客了解洞穴生態和居住在洞穴內的生物,無需預訂,在入口處直接購票即可。對洞穴探險愛好者來說,這個體驗絕對不能錯過。

眼花繚亂的寺廟建築群,遵守著裝規定

黑風洞的範圍屬於寺廟建築群,總共有八座寺廟,山洞洞頂有兩座穆魯幹廟,包括主廟蘇巴馬廉神廟(Lord Subramaniam Temple,Main Temple)及洞內最高處的穆魯幹廟。黑風洞山腳下靠近石級處有三座廟,分別為象頭神廟(Sri Ganesha Temple)、米娜芝阿蔓廟(Sri Meenatchi Amman Temple)以及濕婆廟(Sivan Temple)。山腳下右側寺廟是斯裡沙尼思瓦蘭廟(Sri Saneeswaran Temple)。山腳下左側遠處則有兩座寺廟,分別為溫卡達查拉巴迪廟(The Vengadachalapthy Temple)及哈努曼與金翅鳥廟(Hanuman & Garuda Temple)。

由於黑風洞為祭祀印度神的宗教場所,要到廟裡參觀需遵守著裝規定,不可穿著短褲、短裙,入口處有提供沙龍租借服務,費用為MYR3(先付MYR5租金,MYR2為訂金,於歸還沙龍時退回)。

黑風洞兩大特色:世界最高的穆魯幹金身神像,漸層式彩色階梯奪人眼球

  黑風洞最顯眼的地標莫過於那尊矗立在山腳入口處的穆魯幹大神金身神像。這座42.7米高,耗資2400萬盧比(約138萬令吉)打造的神像,由來自印度的15位雕刻家所製作,運用1550立方公尺量的混凝土,250公噸的鋼筋以及300公升的金漆,耗時三年完成,於2006年1月的大寶森節揭幕,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穆魯幹神像,也是世界第二高的印度教神像。


©️ Meren/Flickr

2018年8月31日,適逢大馬61週年獨立日,黑風洞管理委員會配合每12年一次的奉獻大典(Maha Kumbabishegam),耗資馬幣650萬令吉以及400公升的油漆,裝修和粉刷山腳的廟宇、神像,以及將原本紅白相間的272級階梯脫胎換骨,披上七彩繽紛的新裝,由孔雀的繽紛色彩獲得靈感,以紅、青、藍、黃、橘、白、紫七種顏色混搭打造的「漸層式彩色階梯」,以極具印度風情的面貌示人,讓世人重新把目光放回這座古老的印度教聖地,而隔年的大寶森節更是吸引了超過百萬名信徒和遊客前來參觀。

黑風洞頂的蘇巴馬廉神廟已被列入國家文化遺產,階梯油漆事件因破壞景點的原貌,一度引起可能遭除去文物遺產地位的風險。

吸引全球信眾的大寶森節,大馬最推薦的文化旅遊

大寶森節落在印度古曆的泰月月滿日(第十個月),一般在陽曆一月尾或二月頭。「Thaipusam」這詞是由「Thai」和「Pusam」組成,「Thai」指的是泰月,而「Pusam」是印度語中的「Poosam」,指的是在泰月中最閃亮的那顆星星。大寶森節是紀念戰神穆魯幹獲得母親雪山女神(Parvati)饋贈的一把長矛(Vel),作為抵抗魔鬼Soorapadman的武器的日子,於是在節慶的遊行上,信徒們都會高喊「Vel, vel, Muruga」的口號。大寶森節後來演變為以贖罪、懺悔、還願、苦行、感恩、靜心等目的的節慶。

在馬來西亞的大寶森節慶典相當盛大,一般舉行三天三夜。第一天為神明出行至神壇,信徒們會先聚集在神廟前,午夜12點便會開始一系列的遊行活動,最後則會恭送神明回府。午夜開始的遊行隊伍從吉隆坡諧街的馬哈馬里安曼興都廟出發,跟隨神轎步行約16公里前往黑風洞,途中信徒會把椰子大力砸在路上,在印度習俗中椰子象徵的是平安、幸福與好運。

大寶森節最特別的便是信徒身上扛著的華麗且重達數十公斤的卡瓦迪(Kavadi)裝飾,或是用針、鐵枝或鉤子刺穿自己的身體,把供品鉤在肉身上的習俗。這是為了向神明許願還願或是贖罪和淨化心靈,渴望透過苦行得到神恩。信徒必須在慶典前禀告並且獲得戰神穆魯幹的同意,才能參與此儀式。信徒需經過48天的禁慾和齋戒,確保以乾淨的身心向神明懺悔或祈福,在背負卡瓦迪時神明才能附身,他們相信肉身在神明的庇護下不會受傷和流血。


©️ Han Ng/Flickr

其他信徒也會頭頂罐牛奶、水果、穀物或鮮花作為祭品奉獻給戰神。遊行途中會有音樂伴隨,信徒一路隨音樂起舞遊行,好不歡樂。最後遊行隊伍會攀登上黑風洞的272級階梯,前往洞穴內的神廟參拜,即完成儀式。



©️ Han Ng/Flickr

在印度,大寶森節僅作為一般宗教活動的儀式,規模甚小。馬來西亞的吉隆坡和檳城都有舉行大寶森節慶典,而黑風洞作為旅遊景點,配合此獨特的宗教節慶,更是吸引了全球信眾和遊客來此同歡,活動一年比一年更加盛大,成為大馬最值得推廣的文化旅遊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