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百年古剎

威鎮宮觀音寺(英語:Kuala Lumpur Guan Yin Temple)位於馬哈拉惹里拉路(Jalan Maharajalela)旁的小山坡上,右邊為古色古香的陳氏書院,對面是歷史悠久的中華大會堂,左邊是現代化的單軌火車車站。

傳統閩南式古建築廟宇,銅製香爐鑑定百年歷史

  威鎮宮的建築結構屬於傳統閩南式古建築廟宇,其現址建於1898年前,是從原本在附近的小廟遷移過來的。據考究,寺內一個銅製的「觀音佛祖」香爐的正面刻有「光緒廿四正月元旦吉日」(公元1898年1月22日),而據此推測寺廟的建成年份早於1898年。

  威鎮宮正門前豎立一座牌樓,上書「觀音寺」,左右兩側分別寫著「迴光」、「返照」四個大字,牌樓下方則寫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大紅字,非常醒目。寺院正殿為大雄寶殿,是全寺的主體建築。殿內分三個殿堂,分別供奉釋迦牟尼佛、千手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及法主公等金身塑像。寺廟建築裝修設備,金碧輝煌,莊嚴華麗。


©️ MyTravel

集佛教和民間信仰神明於一廟,三件世紀古物奉為「鎮寺之寶」

在1898年前,雪蘭莪福建會館董事會同仁出錢出力建造廟宇,其中三位先賢葉蔚松、葉城和葉岱南撥出巨款資助,把威鎮宮建起來。後來還派人到中國迎接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及法主公等神像前來本寺供奉。威鎮宮還供奉了藥師琉璃光如來佛、地藏王菩薩、韋馱尊天菩薩、彌勒佛等,民間信仰則有注生娘娘以及法主公三兄弟(包括張公聖君、洪公聖君和肖公聖君),集佛教和民間神明於一廟。

1900年(清朝光緒庚子年)寺廟落成後,一幅古色古香的「威鎮宮」牌匾正式懸掛於正殿中央,此牌匾於光緒庚子年由武榮鄉田信士尤清來敬奉。這塊牌匾和銅製香爐,以及大雄寶殿內的一張光緒壬寅年瓜月吉日由信女朱同娘敬贈的神案,這三樣超過百年歷史的古物是威鎮宮的「鎮寺之寶」。1919年3月28日,英殖民政府頒布憲報(Government Gazette)指定由雪蘭莪福建會館負責管理威鎮宮觀音寺。

©️ MyTravel

前身為義山大伯公廟,為驅孤魂請來法力無邊法主公

相傳,威鎮宮觀音寺後方的山崗原是座墳場,義山內有一間亞答屋建城的小廟,裡面供奉著一尊大伯公像,該廟的所在地也是今天威鎮宮的位置。後來人們聽說法主公法力無邊,便在該廟供奉以驅孤魂。法主公原名張公聖君,是福建永春人的保護神,張公聖君的神像很奇特:黑臉孔、披頭散發、腰纏小蛇、持劍作廝殺狀。吉隆坡的華人寺廟奉祀張公聖君的以威鎮宮觀音寺為最早。

另一關於威鎮宮觀音寺名字的由來,據說觀音寺原名「觀音亭」,在1941年日據時代,當時駐紮在吉隆坡的菊池部隊的其中一名日本軍官進入廟堂,提起毛筆寫了「觀音寺」三遍,並以手勢表示「亭」太小,應為「寺」,後從腰間拿出一疊香蕉幣捐助香油,焚香叩拜後才離去。自此,觀音亭便改名為「觀音寺」了。


©️ MyTravel

慶祝觀音誕,開放借庫

  觀音寺每年舉行兩次法會,包括農曆正月十五新春祈福「增幅法會」以及七月十五中元節「超度法會」,均由妙証師父率領法師團誦經禮佛或超度仙人。每年農曆正月二十六,這裡也開放善信向觀音借錢,並在這一天將前一年所借之款奉還,稱為觀音借庫及還庫。

  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妙証師父會率眾誦經禮佛,進行祈福、補運、上契、開光、放生等儀式及素食招待會。另外,觀音寺每年也必定慶祝衛塞節及觀音誕。自2012年起,觀音寺也撥出款項作為中小學清寒學生助學金供雪隆區信眾申請,造福更多清寒家境之信眾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