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中的歷史唐人街

茨廠街(馬來語:Jalan Petaling;英語:Petaling Street)是吉隆坡市標誌性的唐人街,其正式名稱為八打靈街(Jalan Petaling),是吉隆坡最早出現的街道之一。

具有約140年歷史的茨廠街從廣義上來說泛指包括茨廠街(Jalan Petaling)、蘇丹街(Jalan Sultan)、敦李孝式街(Jalan Tun H.S.Lee)、敦陳禎祿街(Jalan Tun Tan Cheng Lock)和Jalan Hang Jebat等街道的社區範圍,屬於舊吉隆坡市中心繁榮地區。而狹義來說,則是指全長約400公尺,20公尺寬,被旅遊部所標榜,局限在前後牌坊裡的「唐人街」。


©️ MyTravel

吉隆坡華人歷史發跡地

早期吉隆坡華人甲必丹葉亞來在八打靈街,現今豐隆銀行處設立木茨加工廠,研磨茨(木薯)粉供出口,後來因生意失敗在兩年後關閉,於是華人社會普遍上將這條街道稱為茨廠街。1888年,中央市場(現為中央藝術坊)的興建帶動了附近的商業活動,許多商號遷至附近設立。而當時,在現今陳氏書院前方原有一間苦力收容所,專門收容那些自中國南來落腳的新客,這些人被礦主招募到礦區工作之前,也經常會在茨廠街一帶流動,造就街道繁華的景象。

茨廠街的房屋經歷過英殖民政府改建的時期,1887年之後所有的木建房子都陸陸續續改建為磚造建築,而隨著城市人口增長,市中心範圍擴大,1900年代,茨廠街成為市中心範圍的一部分,隨即那些尚未改建或在80年代改建的簡陋街屋,也迎來新一波改建浪潮。由於錫礦業帶來豐富的收入,使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在百業方面,除了基本應付民生需求的供應,也開始出現一些如文具、手錶、字畫、服飾、進口藝術品、藥材店、茶樓等等的商店。


©️ MyTravel

而曾經如此繁華的街道,如今轉以販賣手錶、手工藝品、衣服、名牌仿冒品為名,更有許多藏在巷弄裡的美食吸引了不少本地及外地的遊客,部分戰前老屋也被重新裝潢成咖啡館、酒吧、書局、茶藝館。自2000年展開搭建雨棚的美化工程後,茨廠街明顯朝向商業化旅遊發展,除了以編號系統化管理所有攤位,街頭街尾也豎立起橫跨街心的大牌樓,加上紅色燈籠、金黃色雙龍和綠色琉璃瓦,將茨廠街塑造成濃濃中國味的唐人街形象。

為發展讓道但歷史漸失

茨廠街曾因華人大量聚集而享譽「中國城」或「唐人街」美稱,更有許多華人美食如福建炒麵、葡萄牙燒魚、雲吞面、月光河、羅漢果糖水傾巢而出,但事實上,馬來西亞三大民族一度是在這里共存共榮,如今卻出現大批外勞佔據而淪為外勞街的景象,唐人街稱號已經名存實亡。許多華人茶室如成記茶樓(1990年代結業)、品全茶室、美洲茶室、玉壺軒這些為人所知的茶樓陸續關閉,殘存在茨廠街的百年老店屈指可數。

2011年,吉隆坡捷運系統工程開跑,政府計劃在蘇丹街興建捷運站,因此須徵用私人地段,拆卸歷史悠久的百年建築,為城市發展讓道,歷史的味道逐漸消失在鋼鐵森林當中。政府此舉正也喚起了民間保護古蹟的意識,紛紛發起不同的活動保護這條超過百年歷史的老街道,如舉辦社區藝術計畫、清潔運動、攝影比賽來喚起華社對茨廠街的歷史記憶,保留其歷史脈絡,更提醒華社茨廠街乃是吉隆坡華人歷史根源的認同。


今時今日新面貌

茨廠街在這麼多年的發展洪流下,也迎來了符合這個時代的風潮,許多商家看準了被空置下來的老店屋,將其重新整修成特色咖啡館、背包客棧、酒吧,成為了現今茨廠街的新面貌。許多咖啡館的設計保留了歷史的味道,店內的裝潢也特意維持著復古的氣息,成為許多年輕新一代前去探索的文青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