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十六角折傘屋頂設計,獨立自主的象徵

國家清真寺位於吉隆坡鐵道局總部附近,建於1965年,佔地53,000平方米,是東南亞最大的清真寺之一。與其他清真寺不同的是,國家清真寺採現代化的設計,融合伊斯蘭藝術之美,16角星折傘設計的藍綠色屋頂是一大特色,旁邊73米高的宣禮塔是閉合的雨傘設計,是象徵馬來西亞獲得獨立自主的標誌建築。

國家清真寺(馬來語:Masjid Negara Malaysia;英語:National Mosque Malaysia)建於1965年,佔地53,000平方米,可容納15,000人。國家清真寺的設計團隊由公共工程部的三位設計師所組成,分別是馬來西亞設計師Hisham Albakri、Baharuddin Kassim和英國設計師Howard Ashley。國家清真寺的設計靈感來自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沙地阿拉伯、西班牙等地的清真寺設計,採現代化建築風格,展現新馬來西亞的嶄新的面貌,也顯示出伊斯蘭教為我國國教的重要地位。


©️ Amna/Flickr

象徵馬來西亞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

國家清真寺的所在地原是一座福音堂,建於1922年,到了1962年被大馬政府挪用,並改建為國家清真寺。剛從英殖民政府手中取得獨立的馬來亞政府,致力於在國家發展上投入新政策,於是在1957年7月30日的聯邦執行委員會會議上,提出要興建一座象徵國家獨立的清真寺,並以國父東姑阿都拉曼命名,歌頌國父在爭取我國獨立期間的貢獻,但被東姑阿都拉曼拒絕,最後以國家清真寺命名,以此紀念馬來西亞以不流血革命取得國家獨立。

現代化設計融合伊斯蘭藝術之美,打開與折合的傘形屋頂最為吸睛

與其他清真寺不同之處,在於國家清真寺採用現代化的設計,撇除洋蔥頭圓頂,融合伊斯蘭的書法、裝飾及最常用的線條和幾何元素。從遠處望去十分壯麗的16角星折傘式藍綠色屋頂,像一把打開的大傘,而旁邊73米高的宣禮塔則是一把收起的雨傘,代表赤道雨林國度炎熱潮濕的氣候狀況。國家清真寺外圍也建設了水池以及八角形小噴泉,在炎炎夏日中帶點靜謐及涼意。


©️ Amna/Flickr

靈感源自國外著名伊斯蘭建築,英雄墓園安葬我國重要領袖

進入禮拜大堂,往上看就能看見折傘形狀的穹頂,彷彿站在一把大傘下。屋頂中央有古蘭經的版畫設計,其靈感來自伊斯坦堡的藍色清真寺,其他如格子雲的伊斯蘭文化特色靈感則來自於印度的泰姬陵(Taj Mahal)和法特普西克利宮 (Fatehpur Sikri)。國家清真寺曾於1987年進行大整修,將原本粉紅色的屋頂改為今天顯眼的藍綠色穹頂。國家清真寺的西邊設有墓園,安葬國家七個民族英雄,英雄陵墓的屋頂也採七角星的設計。英雄陵墓裡安葬了我國第二任首相敦阿都拉薩(Tun Abdul Razak Hussein)、第三任首相敦胡先翁(Tun Hussein Onn)、第二任副首相敦伊斯邁阿都拉曼(Tun Ismail Abdul Rahman)以及第六任副首相敦嘉化峇峇(Tun Abdul Ghafar Baba)。


參觀規定

參觀清真寺的規定全國通用:

一、必須遵守回教徒祈禱時間,禮拜的時候是禁止遊客入內參觀的 二、必須遵守衣著規定,男性必須穿長褲,而女性則需穿長裙及圍頭巾,一般上清真寺會提供長袍,讓不符合衣著規定的遊客穿上 三、不得進入回教徒祈禱的大廳參觀,除非獲得批准 四、進入清真寺必須脫鞋以示尊敬這神聖的宗教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