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馬來亞獨立的歷史篇章

1957年8月31日午夜12點,在獨立廣場這片草坪上,英國聯盟旗最後一次緩緩降下,而馬來亞國旗第一次升起,象徵馬來亞脫離英殖民時期,以不流血的光榮革命取得獨立。在此之後的每一年,這裡便成為馬來西亞國慶日舉行遊行及閱兵慶典的地點。

獨立廣場(馬來語:Dataran Merdeka;英語:Merdeka Square)位於吉隆坡舊城區的中心,與蘇丹阿都沙末大廈(Sultan Abdul Samad Building)遙遙相望,佔地8.2公頃,是世界上最大的廣場之一。獨立廣場前身為雪蘭莪俱樂部草場(Selangor Club Padang),是作為板球、鉤球以及橄欖球的比賽場地。1990年1月1日,配合大馬旅遊年的活動,才被正式命名為獨立廣場。


©️ Wazari/Flickr

英殖民時期發展為警察訓練場地

1880年,為了避免與當地華裔及巫裔族群發生暴動,雪蘭莪英國參政司道格拉斯(Resident William Bloomfield Douglas)決定將雪蘭莪的首府從巴生遷移至吉隆坡,將政府重要機關及警察總部設在武吉安曼(Bukit Aman)。當時位於巴生河谷西邊的一塊沼澤地,是由吉隆坡開埠功臣葉亞來先賢打理,之後於1882年,被英國參政司瑞天咸(Resident Frank Swettenham)買下,經過排水及修復後,用作訓練警察的場地,也就是今日的獨立廣場。

1890年,雪蘭莪俱樂部建成,英國殖民政府便將這塊草地暫時租借給雪蘭莪俱樂部打理,用作不同的球類比賽場地,如板球、橄欖球、曲棍球等。到了1987年,獨立廣場才被吉隆坡市政局回收,專門舉辦政府的官方活動,而作為土地被回收的補償,雪蘭莪俱樂部也獲贈一塊位於武吉吉爾拉(Bukit Kiara)的土地。


©️ Cliv Wright/Flickr

彷彿置身異國風情的歐洲

站在獨立廣場草地往四周望去,會被各種不同風格的建築物吸引,彷彿置身在異國風情的歐洲草地,旁邊是具有摩爾式特色的蘇丹阿都沙末大廈(Sultan Abdul Samad Building)、都鐸式風格的皇家雪蘭莪俱樂部(Royal Selangor Club)、哥特式風格的聖瑪利亞教堂(St. Mary Cathedral),將歐洲童話般的風韻完美滲入東方伊斯蘭文化的精髓當中。


©️ MyTravel

歷史意義深遠,舉行國慶慶典及大型活動的重要場地

每年的8月31日國慶日,獨立廣場都會舉行盛大的國慶慶典及閱兵儀式。由於獨立廣場歷史意義深遠,且可容納好幾萬人進行活動,政府及私人界都偏好在此舉辦大型戶外活動,惟必須向吉隆坡市政局申請使用權。如今,獨立廣場也成為政府及反對派組織相互角逐的重要據點,就如馬來西亞這十多年來盛大的「淨選盟」集會政治運動便是在此發生。

每逢週一上午10時,獨立廣場也會進行升旗儀式,且有馬隊、銅樂隊表演,是遊客不容錯過的精彩表演。


©️ My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