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第一間華人基督教會

吉隆坡福音堂(Gospel Hall Kuala Lumpur)成立於1889年,是吉隆坡第一間華人教會,也是馬來西亞弟兄教會的第二間教堂。19世紀,吉隆坡的採礦業發展如日中天,吸引了大批中國廣東移工遠渡重洋,南來謀求生存。1889年10月,第一代傳教士E.Eagger伉儷從檳城來到吉隆坡,當時吉隆坡的生活條件並不好,於是宣傳福音以給予礦工精神上的支持成為了Eagger伉儷的傳教使命。1893年6月,在Mr. Eagger的申請下,雪蘭莪政府批准了大衛遜路的一塊地用來建設教堂,這間以200英鎊建造的亞答屋頂的木屋教堂就是現在福音堂的現址,這130多年來一直矗立於此,不曾遷移。

弟兄會在馬來亞,創辦華人女子學校

1860年,弟兄會來到馬來亞,當時最先來馬的傳教士是來自比利斯都(Bristol)的約翰哲曼夫婦(Mr. and Mrs. John Chapman),之後還有貢獻極大的麥當納夫婦(William MacDonald),於1866年到檳城宣教長達44年之久。弟兄會在吉隆坡最早期的福音工作開始於1891年,女宣教士蘭倫詩(Mary Betty Langlands)為當時目不識丁的女生建設學校。1893年,在當時的亞答木屋福音堂成功開辦首間女子英語學校,稱為「華人女子學校」(The Chinese Girls’ School)。由於反應熱烈,1931年該校遷至武吉免登(Bukit Bintang)新的建築,改名Bukit Bintang Girls’ School。


©️ MyTravel

記錄傳道和革命歷史

1903年,傳道士安先生及安師奶(Mr. and Mrs. T.T.Angus)在客家礦工群中一同工作,發現眾人因生活問題而難以經常出席教堂禮拜。這種情況一直持續至1914年,直至當年出現第一對本土出生的傳道士馬譚順(Ma Tham Shun)伉儷。

1939年,馬譚順帶領教友和弟兄會成員集合奉獻金,蓋成現址之教堂建築並順利開幕,第一場教堂禮拜於概念7月1日順利完成。1960年至1970年間,教堂聚會逐漸壯大,在八打靈再也(Petaling Jaya)和甲洞(Kepong)各設有據點,世代相傳的傳道士如安先生、安師奶和金姑娘都居功不小。

據福音堂創辦人之一杜南(孫中山的老師)後代杜志昌口述的歷史,福音堂當年也有個外圍組織,稱為中國青年賽益會閱報書社,專門支援孫中山革命。杜南正是第一個影響孫中山革命思想的人,因此福音堂之存在一定程度上也為1930年代革命思想傳播之事實背書。

中英文禮拜同步進行

福音堂於1983年設立英文禮拜,時至今日參與英文禮拜的教友多達100名,且中文部(附粵語)和英文部禮拜同步進行,另外也有主日學(Sunday School)、敬拜和團契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