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最大手工藝品集散地

吉隆坡中央藝術坊(馬來語:Pasar Seni;英語:Central Market),位於敦陳禎祿路(Jalan Tun Tan Cheng Lock),其入口處上方有灰泥塑字「Central Market Since 1888」,記錄了中央巴剎最早的歷史年份。

建造新中央市場取代舊市場,提升吉隆坡市容和衛生條件

英殖民政府為了取代原本由葉亞來於1870年代興建的舊市場,一為改善舊市場髒亂的空間,二來提升吉隆坡的衛生條件和市容,擇定於巴生河東岸一塊沼澤地填土興建新中央市場。1882年雪蘭莪參政司瑞天咸向葉亞來徵收舊巴剎,但葉亞來因長期擁有巴剎經營權,拒絕配合英政府的計劃。後來由殖民地總督出面,判決葉亞來需交出土地權,英殖民政府最終於1888年在距離原巴剎和葉亞來住家約150公尺處,興建了新的中央市場。當時的中央市場(Central Market)為木造建築,造價48,000元,建築最寬90尺,長250尺,平面由北至南,呈工字型,連結南北的中央部分則形成狹長的建築空間,設有多處入口。


©️ MyTravel

吉隆坡人口暴增導致市場不敷使用

第一代中央市場從1888年使用至1936年,中間增建了數次,也於市場南邊增建一座可容納六個攤位的建築。後來吉隆坡人口暴增,1930年較1889年增加了七倍,導致市場不敷使用,於是市政廳決定拆除並重建一座更大的中央市場。

新建築由Messrs T.Y.Lee設計,改善了遮陽功能和加裝了隔熱玻璃,建築由鋼筋混凝土建造,線條明快,垂直與水平相互交疊,是典型的藝術裝飾樣式(Art Deco),在當時是具備劃時代的意義的,且成為當時吉隆坡規模最大和最時尚的建築之一。

發展洪流險遭拆除

1970年代,吉隆坡迅速發展,面對城市快速成長的腳步,中央市場曾面臨拆除的風險,幸而馬來西亞文物協會(Malaysian Heritage Society)發起保存古蹟的聯署運動,成功阻止拆除計畫,大馬政府最終同意撥款850萬元馬幣進行「古蹟再利用」計畫,將中央市場改作其他用途,今日才得以中央藝術坊的面貌展示在大眾面前。1986年4月15日,正式開幕並命名為中央藝術坊,此後的中央市場不再是傳統市場,而是集合了大馬文化、藝術及手工藝品的旅遊觀光勝地。


©️ Khalzuri Yazid/Flickr

商店街彰顯大馬三大民族特色

中央藝術坊的商店街以馬來西亞三大民族的特性分成華人街、馬來街及印度街,充分展現馬來西亞民族特色及和睦相處的氛圍。在這裡可以體驗及發掘三大民族特色的藝術精華,如馬來峇迪(Batik)彩繪、印度手繪(Henna)、中國書法(Calligraphy)、雕刻印章(Chinese Seal)等等,另外還有馬六甲雞場街,展現峇峇娘惹的建築特色之外,當然還少不了特色美食,可謂是多種體驗,一次滿足。

裡頭的商家以售賣各種紀念品及手工藝術品為主,包括樂器、飾品、擺設、草編包、傳統風箏、燈飾等各種各類別出心裁的精美產品,還有一大片乾貨牆,上面售賣的土產有核果、蜜餞、水果乾、棗椰等當地特色食品。二樓則以售賣傳統服裝為主,還設有美食廣場讓遊客品嚐馬來西亞特色美食。

藝術愛好者聚集區

中央藝術坊建築後方的Annexe Gallery於2006年正式啟用,不定期舉辦藝術展覽、音樂、舞蹈、電影戲劇等相關藝文活動。那裡設有3D幻覺藝術博物館、民族文物館,還有一條聚集了本地畫家的藝術走廊,一路走過可以看見不同風格的藝術作品,從當代藝術、肖像漫畫、鉛筆素描、人物畫像、建築藝術到蠟染手工製作教學,多元且本土化的藝術風格是遊客必到之處。


©️ MyTravel

獲獎無數口碑良好

這座擁有超過百年歷史的文化遺產建築,獲得了各國遊客的青睞之外,還屢屢獲獎,其中包括2011年吉隆坡市長旅遊獎(Kuala Lumpur Mayor’s Tourism Award)、2012年馬來西亞產業大獎之文化遺產(FIABCI Malaysia Property Awards)和2013年Tripadvisor卓越獎(Certificate of Excellence)等,足以見證中央藝術坊帶給國內外遊客全新及最佳的旅遊體驗。